2010年6月27日 星期日

一眼一學期

這學期的日子有多久,我的部落格也停擺了多久,看樣子沒寫部落格習慣的我,沒人逼著寫,也就這樣順勢放著讓它長草了。

回顧這一個學期,感覺跟上學期的形態明顯不同,首先是設計的實務部分變多了,課程則變得少了(是自己選課的關係吧!),所以理所當然這學期所吸收的營養變跟上學期有差別,然而這個差別也未必是不好的,相反得以時間分配來講,這學期倒是比起上學期要緊湊得多,甚至沒什麼玩樂的時間,假日不是為了台創影片往返台北台中,就是之前幫忙策盟的活動(最辛苦的是振榮)還有就是拖得很長的茶葉案子(似乎聞到解脫的空氣)。

在台創的案子中,首先學到的是動畫的製作方式,頭一次執行手繪動畫,給我的感覺像是在玩骨牌遊戲,在一張張描繪圖稿的時候就像把骨牌一個一個的擺放,看不出這一塊與上一塊的差別在哪,不過退一段距離後再看,原來是蒙娜麗莎的圖畫。除了製作方式之外,最重要的是學到了負責,負責來自於壓力,壓力來自於結案,隨著結案日期的倒數,是推進動畫敢進度的動力,也慶幸自己能夠順利將影片完成至一定階段。當然影片還是有諸多地方需修改,主要原因莫過於和組員分隔兩地工作,一北一中,在風格上還有溝通上難免會有落差,當然對於審美的角度也會不同,這些都是未來需要改進的地方。

策盟的部份主要還是協助振榮居多,自己倒是沒有特別負責哪一部分,透過擔任助手一職,對於活動及學校作業流程總算是有一點點的了解。至於茶葉的案子部分,在第一次面對業主的超緊張感,到後來和業主侃侃而談溝通自己的想法是最大的收穫,時間規劃方面,雖然整體時程拖得有點長,不過卻不會利用到太多的時間我想也是我有所收穫的部份。

一眼一學期,過完暑假後就是學長了,期許自己接下來能夠持續踏實的走每一步,我想應該不用買登山鞋吧?

2010年1月24日 星期日

「客家,好親近」廣告


無意間在網路上發現這名為「客家,好親近」一系列廣告,由客委會監製的十支30秒的宣傳廣告所組成,主要內容敘述非客家籍的都會男子阿謙(吳定謙飾),愛上美麗的客家女孩小婕(陳靖婕飾),兩人由相識、約會、戀愛、求婚,到論及婚嫁的過程,呈現出因為文化差異而帶來的十則逗趣生活片段,時而浪漫、時而幽默。以下附上其中幾則:


<客家 好親近>  二、出遊


<客家 好親近>  三、拜訪


<客家 好親近>  四、招待


<客家 好親近>  六、求婚


<客家 好親近>  十、新生(完)
...很有fu的空間...


2010年1月12日 星期二

學校沒教的五堂必修課-邱文仁老師演講

上星期在學校無意間得知近日來由於離職風波引起眾人關心的邱文仁老師要來學校演講,便與正鼎同學相約參加了這次的演講,而原本預計於1月9日星期六下午2點於學校中商大樓舉辦的也因為場地的關係臨時改在某補習班大樓內舉辦,令人有點不解。

邱文仁老師原本就是活躍於媒體界的公眾人物,大部分的人也都知道他是前知名人力銀行公司的行銷總監,由她來說明「學校沒教的五堂課」應該再適合不過。近日因為離職的事件讓她成為了媒體關注的對象,演講開始時她不諱言地提到這件事,並且以外國朋友的一句話「人生如果沒有被裁員一兩次,那個人生是不圓滿的。」幽了自己一默,也讓我見識到真正的職場達人是怎麼面對自己的處境,接著說到景氣好時,多吸收養分;景氣不好時,就可以運用這些養分,而現在就是她運用這些養分的時機。

而在本次演講的重點「學校沒教的五堂課」中,邱文仁老師以業務力、行銷力、英語力、創意力以及移動力分別說明這些在職場上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去運動他們,以下為節錄之重點:

業務力:景氣好時,工作機會最多的是業務;景氣不好時,工作機會最多的還是業務。說明人生不要自我設限,並且以自己是
視覺傳達藝術碩士為例,告訴我們面對未來需多方嘗試。

行銷力:行銷人最快樂與最痛苦的事是同一件事-學不完的行銷工具(部落格、關鍵字...),而業務人最快樂的是賺的比較多,最痛苦的是所能運用的工具並不多。

英語力:老師提到現在大陸的所有學生群當中,會與我們競爭的內地學生英語能力都很好。

創意力:以kuso行銷走紅的雨傘王以及大學生了沒的小新為例,說明創意力運用在行銷上的影響力。

移動力:這部份老師以成吉思汗攻城掠地靠的是有快速的移動力,告訴學生好的工作不會在你家隔壁,擁有高移動力才能得到更多的機會。

雖然本次演講礙於時間的關係未能有更深入的說明,不過邱文仁老師幽默自然的演講方式的確讓我們見識到職場達人穩健的臺風,以及面對困境卻能侃侃而談的大方面對。

2010年1月7日 星期四

苗栗公館-特色景點整理

在實際走訪公館後,發現其實目前公館已有不少特色景點與餐廳,故希望藉由實地走訪以及網路來加以匯集整理,已供日後使用。

台灣油礦陳列館
台灣油礦陳列館位於公館鄉開礦村後龍溪畔邊,為台灣最早發現石油之地點,目前隸屬於中國石油公司台灣油礦探勘總處,館內設有文獻測勘、鑽井生產、油氣處理等展覽館,詳實紀錄了台灣石油百年來探勘開採的歷程與變遷。

台灣最早發現石油是在嘉慶22年(西元1813年).在公館鄉出礦坑場正門右前方約80公尺處的(出礦坑第一號油井)遺址,即是日人開採的第一口井,由於出 礦坑油源相當豐富,日人共鑽探了99口油井,出磺坑這個地名,是當初因為當地人發現這個地方的地底冒出有硫磺顏色的液體,他們並不知道這就是(原油)以為 是硫磺,所以就叫(出磺坑)了。

苗栗陶瓷博物館

苗栗縣是個非常純樸的山城,現有居民約七成是客家人,苗栗縣居民基本上以農﹑牧業為主,但因苗栗縣擁有全台最優的陶土,而造就了苗栗的百年陶瓷文化;而苗栗公館鄉更稱為酒甕之鄉。

本旅客服務映象園區將以陶瓷博物館為主軸,並有風味絕佳的美食、農特產品,純蠶絲製品‧‧‧搭配推出一系列苗栗山城知性之旅。園區附設大型餐廳,停車場廣大,可停泊遊覽車,各型自用車‧


五穀文化村

五穀文化村以宣揚客家人「尊重萬物,感謝五穀」的精神為主,是一個多功能綜合性休閒觀光窗口。為保留傳統陶藝、結合產業、文化資源,同時也為遊客提供「好 客、好農村、好陶瓷」能兼具展示、教育、典藏的功能,另外還設置了陶藝教室提供親子玩陶及各種傳統竹藝、木片、菜包、擂茶、手工餅乾、陶瓷彩繪…等套裝 DIY項目。


黃金小鎮

公館鄉位於苗栗縣中央偏西,介於八角崠山脈和後龍溪之間,每年到了農忙時期,田野間的稻穗呈現一片片黃橙橙,當金黃色的夕陽照耀著大地,更顯美麗;到了五 六七月,台六線路旁的阿勃勒樹(俗稱「黃金雨」)盛開枝頭一片燦爛金黃,花落時,滿地濱紛,浪漫而令人驚豔,因此打響了「黃金小鎮」的名聲。

黃金小鎮成功的運用巧思及創意由傳統農業產銷轉型為休閒觀光農園,值得民眾安排一天的行程到黃金小鎮一遊。


客陶窯

陶窯文化是苗陶人的根源,柴燒陶藝之美緊緊扣住苗陶人的心靈。柴燒落灰的結晶、火痕、窯變,有著一股深沉凝斂的蒼古之美。由傳統至創新的文化氛圍中,客陶窯的誕生是苗陶人的福份。客陶窯文化園區的建構是苗陶人的新希望與新舞台。
由 苗栗縣陶藝協會主導營建的「客陶窯」,是由苗栗縣陶藝協會向行政院客家委員會「94年創新育成計畫」專案經費補助興建,在確定以最傳統「登窯」形式呈現 後,苗栗縣陶藝協會發動大批中青代陶師向老窯師們討教細節,經過一再採訪及返復核對,號稱有史以來的第一張登窯建築工程圖終於完成,除了正確地標示窯身長 寬,連該用多少塊磚,都算得精確無比,讓老窯師都自嘆弗如。

『客陶窯文化園區』的建構是結合文化、藝術、教育、社造、休憩、旅遊、等多功 能之地方傳統陶業發展中心,為謀求園區設施及營運之永續經營與增進執行績效,透過本會之經營理念與效率導向的投入,結合中央部會資源以振興客家庄傳統產業 文化,進而帶動地方產業發展及區域邊際效益。並以地方特有的客家人文精神、空間、產業等資源為基礎,建立一個自主的、永續的、富地方特色及生命力的地方文 化環境,提昇整體空間環境品質的目的,促進地方繁榮與發展。

圖片文章來源:苗栗縣政府


【延伸閱讀】- 苗栗縣政府

社區意識&客家文化節

想要成功地行銷城鄉、都市,社區意識可謂相當重要的一環,當居民對自己所居住的地方產生認同感進而對自己所居住的地方產生了情感,便有助於地方產業的發展並且活絡地方文化及藝術。因此透過網路找到了關於社區意識與客家文化的一小篇文章與大家分享:

社區意識與客家文化節

各種形式的客家文化節,近十年來,在臺灣各縣市鄉鎮如雨後春筍般舉辦著。然而我思考著,我們如何才能使客家居民,在活動中所展現的生命力源源不絕呢?

我認為,關鍵就在於『社區意識』。

湖口老街發新芽

我們剝開這些客家文化節人潮洶湧、熱鬧非凡的表層後,看到的底層是各級政府文化單位的經費支應與隨人潮而來的商機,湖口老街就是一個十分典型的例子。

新竹縣紅毛港溪上游有個老市鎮,舊名大湖口街,後因中游新市鎮崛起而沒落,乃改稱湖口老街。雖然建築未及百年,但是風格獨特且保留完整,又承載了兩 百多年來客家在北臺灣拓墾、定居及經商的歷史,因此頗受注目。中央政府於是投入預算整修老街,並於民國八十九年(西元二○○○年)完成第一期工程。

為了慶祝「老街活化」,居民舉辦「龍騰花鼓老街情」活動,由在地團隊「大窩口工作室」企劃,行政院文建會、新竹縣政府、新竹縣議會及湖口鄉公所支應 經費,活動內容包含老街三元宮三官大帝水官聖誕千秋祭典、土地公聖誕祭典、老街巡禮、老街文物展及客家食福,是臺灣十分典型且具獨特意義的客家文化節活 動。

新竹縣文化節市集

廟會是社區活力的動能

所謂典型,指的是活動受到政府機構經費的支持、吸引大批外地人潮、嘉年華式活動;所謂獨特意義,指的是活動配合社區年度生活脈動──社區主祀神祭典,社區居民非商業性主動參與。而後者這一獨特的意義,正是本文的重點:『社區意識』。

傳統社區生活其實有其自身的脈動,信仰三官大帝的湖口老街周邊社區,依據天官、地官及水官的誕辰,於每年上元(元月十五日)、中元(七月十五日)及 下元(十月十五日),以輪值的方式動員社區內的人力與物力,規律地請求神明賜福、消災及解厄。再加上正月的媽祖進香與遊庄,以及八月初一的慶讚中元,使得 社區居民組成一道相當密實的人際網絡,也因此週而復始地強化了社區意識。

中元普渡廟會活動

政府扮演喚醒者角色

社區意識在臺灣其實歷史悠久,我們從各社區主廟建築樂捐名單的石碑上,就可以清楚地解讀出來;然而國家統治權力日漸高漲之後,伴隨著商品經濟對傳統 社區的衝擊,社區意識便逐漸沒落。於是社區失去了對其自身的反思能力,最終反而需要國家機器扮演喚醒者的角色。雖然十分弔詭,卻也是有些無奈的事實。

近十餘年來文建會所推動所謂「社區總體營造」概念及計畫,可謂恰如其分地扮演了喚醒者的角色,我們也確實看到了各式各樣以社區為關懷的團隊出現,藉由政府預算之支應,舉辦了許多文化節活動。

結合社區的生命力

然而,社區意識是否真的已經覺醒?一旦政府預算停止支應之後,還有多少社區團隊能繼續運作?社區還有能力繼續舉辦這些所謂「客家文化節」之類的活動嗎?以作者的觀察,情況其實並不樂觀。那麼,客家文化傳承活動的下一步要何去何從呢?

對傳統社區而言,客家文化節應該與廟會密切的結合,與社區本身的脈動合而為一;社區團隊也應該與傳統的人群結合方式合流。透過社區已經存在的人際關 係網絡,自然可以動員到足夠的人力、物力、與財力。如此,一方面可以將政府預算更合理地使用,一方面更可以做社區意識覺醒。歸結來看,就回到社區生活本身 的脈動吧!

總之,當政治與商業強大的力量善盡其「產婆」的本份之後,社區才會真正出現一種自我省思的意識、群體自發性動員行為,與凝聚文化的力量,這才是社區 源源不絕的生命力之所繫。(編按:本文所謂「客家文化節」泛指臺灣各個客家社區或社團,以「客家文化」之類主題,所舉辦的節慶活動。)

新竹老街

(摘錄自客家通訊2002年11月號 / 作者:羅烈師‧大窩口工作室 )

台灣客家地圖


邱彥貴 吳中杰 編著
果實出版社出版

《台灣客家地圖》是台灣第一本最系統、最全面的客家通論。書中由客家人從那來,如何在口灣落地生根,如何與其他族群融合,與其他族群的文化差異,一直到他們所面臨的當代挑戰,都有精闢的分析。

客家族群的分布廣闊,各有系統,通論性的專書寫作不易,故目前尚無一本受肯定的客家通論。但無是為了鄉土教育的需要,或滿足社會大眾尋根與知識的興趣,我們都應該有一本可讀性高,並結合地圖與影像的客家通論,《台灣客家地圖》一書正填補了此一空白。

過去,關於客家研究的書籍,往往在強調「客家本色」的同時,將客家本質化為鐵板一塊,或在反污名的企圖下,將客家建構為另一種沙文主義。但本書作者有意識 地避開這種迷思,以多元的角度舖陳出色彩繽粉的客家圖像,讓我對本書兩位年輕作者的企圖和用心深為感動。─徐正光(行政院客家事務委員會籌備處主任)

本書是歷史與語言研究者合作的成果。讓我們可以在台灣各區域內,看到客家人建立新家園的努力。作者除豐富的田野調查外,也利用相當多的學術研究成果,因此在輕鬆的閱讀中,也可窺見嚴謹的客家研究。─溫振華(師範大學人文教育中心主任)

這是一本全方位解說「客家」的書。身為客家人的作者,以長年田野、勤讀文獻的學術背景,融知識體系與眾多實例於一爐,為我們呈現多采多姿的客家世界。無論 「客」與「非客」,本書可以讓讀者瞭解客家、破除定見,與生活印證,而且還好讀、易讀,讀得有趣味。─詹素娟(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助研究員)


快讀台灣客家


薛雲峰編著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出版


書籍簡介
臺灣客家在臺灣史上佔有極重要的章節,本書主要以客家或客家人的立場,從全面性來探討臺灣客家。全文共分為5篇, 內容主題包括臺灣客家歷史與源流經濟與生活社會與文化文學與藝術當代客家發展等。文中除詮釋客家人曾經參與臺灣社所發生的歷史事件、政治、經濟、 產業、藝術、文學、建築、人物與臺灣社運等事蹟外,且以客家觀點重新檢視臺灣史上的重大政治事件、敘述客家先民移墾臺灣的區域與在地化的事蹟、簡單介紹臺 灣客家的語言、文學、藝術、介紹客家庄的民俗風情、建築與歌舞,最後並論及臺灣客家運動對當代臺灣社會的重要影響。書中作者淺顯易懂的文字、珍貴精美的圖 片、再加上建議閱讀書目,有系統的完整介紹客家的歷史淵源、脈絡與客家文化特點,期望能以快速簡單的閱讀方式,引領新一代的年輕人認識客家先民在歷史上走 過留下的痕跡。

客語家庭出發-客語資料搜整

客家人是台灣第二大族群,長期以來一直處於弱勢的地位,尤其以母語文化「客語」的使用情況最為嚴重。在文化上,備受主流優勢文化擠壓而屈居邊陲地帶,隱晦不彰,語言傳承面臨極其嚴峻的挑戰。

語言不止是人們彼此溝通的工具,對族群而言,是文化傳統的基礎與標誌,更是生活社會的共同符碼。近十餘年,客家有識之士自覺自救,各級政府投入資源扶持挹助,經過多方努力,而使衰頹趨勢稍有緩和。

客委會自2005年開始推出客語能力認證,三年來,總計舉辦過3次初級及1次中級暨中高級考試,共有23,408人合格,獲得鄉親的回響,更建立客語文字化的里程碑,蔚成民眾學習客語的方式。在執行策略上,包括傳播媒體的「客家電視」,學校教育的「客語生活學校」及語文競賽等,都發揮了鼓勵作用。

縱然公權力的介入發揮了功能,但語言的基本條件仍然應該是家庭生活,以及堅持文化傳承的「家教」。為了增加家庭說客語的自信,也企盼在家庭中落實客語基本教育,行政院客委會辦理了首屆「客語家庭」活動。

這次客語家庭要鼓勵的對象,是家庭成員有兩代以上直系血親,通過客語認證考試,或有半數以上成員通過客語認證的家庭。本屆全台共有651個家庭通過審查,分為北、中、南、東四區接受公開表揚。

值 得注意的,所謂客語家庭的表揚,旨在長期耕耘之下,基層客家民眾以家為單位,自動自發落實客語教育於生活之中,也就是說:客語能在家庭中完整紮根的依據, 應是「祖傳父→父傳子(女)→子傳孫」的親子關連,自然而然地出現在日常生活當中的母語教學,足以為社會各界的楷模,而非只建立於參加「認證」人數的多寡 或家庭成員通過「認證」的比例。在感覺上,他們只是肯站出來參與考試的一群人而已,並非由下而上的實際母語傳承及應用的推手,真正「客語家庭」的認定、查訪不該如此簡略

再說整個表揚大會,再三強調「客語薪傳、家庭同心」的決心,我們實際觀察發現:領取獎座之後的現場,這些「客語家庭」成員之間,亦缺少客家話對話及互動的可能,他們應當扮演的「示範」角色,坦白說並沒有多少代表性。

至於「客語家庭」形成之後,應當如何輔導其成長,如何宣揚其文化傳承的「事蹟」產生社會影響力?都應當有一套制度來追蹤、來持續推動,絕非形式上辦場表揚大會就結束了。

因此,面對客語難免滅絕的警訊,說客家話、教客家話對客家子弟當然是很重要的關鍵所在,作為最高行政單位的客委會責無旁貸,在辦理推展客語永續傳承計畫的過程中,除現行各項客語教育及推廣措施之外,應在現今環境下,從基層家庭做起,引導客語在生活中自然呈現出來,並讓豐富的客家文化能夠被完整地保存,進而促使客家進入台灣社會主流的力量,能夠開花結果。



【延伸閱讀】- 屏東教育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學術交流部落格



客家流行歌曲-資料搜整

由於近日開始透過網路來閱讀一些相關客家文化的文章及網站,當點進客家委員會網站的同時,一陣脫俗清新的嗓音唱的是道地的客家歌曲,而旋律則是大家所熟知的流行音樂,便開始尋找這位歌手的歌曲以及關於客家流行音樂的介紹。

近十幾年來,隨著兩岸客家學的興起,客家研究的範圍已是相當的廣泛。舉凡客家的源流、語 言、山歌、風俗、名人、經濟、民居等等方面,無不論及,研究成果也是空前繁榮,特別是對客家山歌的研究更是碩果纍纍。然而,對已經有二十多年曆程的客家流行歌曲卻幾乎無人問津,論述也是寥寥無幾,台灣也只有少量的研究,可以這樣說,無論是學術界還是客家社會大眾的眼裏,客家流行歌曲都是非常陌生的詞語,甚 至是聞所未聞的。客家流行歌曲仍然沒能引起大家的關注,這不得不叫人覺得有點遺憾。

目前,客家流行歌曲開始在主流樂壇中崛起,並在網路中迅速傳播,已經逐漸成為一種流行的趨勢。客家風情網的嚴修鴻教授更是在百忙中收集並整理出600多首客家流行歌曲供網友們網上下載欣賞。

曾雅君

曾雅君為台灣客語創作歌手。從十二歲即開始投入音樂創作領域,可說是客家流行音樂界的年輕創作奇才。外表看似羞怯內向的她,實則具有一種穿透性的爆炸力歌聲,聽完雅君的歌曲之後,很難不被她那動人的魔力所吸引,進而習慣性的反覆聆聽她的音樂。

作品都帶有相當強烈的個人風格,像是榮獲2005年台灣原創音樂大獎母語歌曲創作比賽冠軍的歌曲「承認」,歌詞中試圖表述自己內心的真實獨白,那種 矛盾不安的情緒在雅君的歌聲中揮灑的淋漓盡致,即使聽完數十遍之後也不會厭倦,因此能在眾多的優秀音樂創作者之中奪得評審團的肯定。

2003年獲HIPHAK唸歌街舞大賽創作組--亞軍(作品:不關我的事)

2004年獲第一屆客家流行歌曲創作比賽--冠軍(作品:麼介錯了)

2005年獲台灣原創音樂大獎--母語歌曲創作比賽(客語組)--冠軍(作品:承認)

2006年獲台灣原創音樂大獎--母語歌曲創作比賽(客語組)--佳作(拚命的甘苦)

2009年獲台灣原創流行音樂大獎--客語組--貳獎(存在)。

2009年發行首張個人創作專輯,5月與歐開合唱團赴美加參與2009北美地區台灣傳統週巡迴演出。



【延伸閱讀】- 曾雅君部落格

客文化收集-本土時尚工藝品牌-台客藍

於上次參觀客家特色商品展之後,對於裡頭展示的一些新興的客家商品品牌深感興趣,其中以台客藍這個陶藝品牌以其簡約的藍白色系加上簡潔俐落的品牌名稱另我印象深刻,而其商品流露著一股濃濃的懷舊及愜意的氛圍。而產品實際觸摸後質地輕巧,而用則色洋溢著自然樸實的感覺。
關於台客藍的名稱來自臺灣客家藍布衫,象徵簡約、素雅、實用的質樸精神,是一個以人文關懷為根本的工藝品牌,生產的產品兼具美感與機能性。

台客藍的創業故事:
台客藍的創業過程,是一則關於理想與友誼的故事。

環繞著台客藍這個品牌的一群人,是一群五、六年級的文化人、媒體人。他們在民國八零年代末、九零年代初就讀大學,由於學生運動而結識,從此形成了台客藍這個品牌的因緣。

青年陶藝家蕭立應,由於家庭負債、父母生病,為了生計無法安心做純藝術創作,北中南全台灣奔波擺攤,販售他的陶藝作品。辛苦打拼的過程中,得到許多學生時代好友的支持與協助。

而台客藍的名稱,來自記錄片製作人丁雯靜、作家夏樂祥這對夫妻的構思。台客藍的商標設計,是設計師小波、小鬼的創意。讓台客藍真正成為一個品牌和企業,則是當周奕成、林曉雯夫妻加入經營之後。未來,台客藍 Hakka-blue 的故事,將會是台灣文化邁向世界的故事。





【延伸閱讀】- Hakka-blue 台客藍
【延伸閱讀】- 台客藍 Hakka-blue Blog

台創影片徵選-水呦,玩水去!-期中審查檢討

針對期中審查中評審給予的建議,整理出了以下幾點須修正的地方:

1. 影片中須提及設計對遊艇產業加值的部分。
2. 遊艇結構可分成水面下及水面上兩個部份,就設計而言可針對水面上的部份做探討,包含遊艇的外觀設計、機能性及功能性的探討。
3. 訪談對象不能針對某一特定的公司品牌。
4. 片頭的眷村場景屬於可拍攝的部份,所以建議用實景攝影取代平面手繪。

  針對前面兩個建議,在期中審查後便開始與嘉鴻集團的龔怡蓁小姐透過Mail聯繫,希望透過嘉鴻集團提供我們遊艇相關的數據資料,以下便是我們整理出的問題:

1.關於遊艇尺寸演進的數據資料:台灣遊艇的尺寸隨時代進步而增加,其價格也隨之提昇,故希望嘉鴻公司能夠提供數據資料。


2.材質的演進:
影片中會以中英文介紹台灣遊艇在材質上的應用。


3.客製化的相關資料:
於上次開會中有提到台灣遊艇客製化的優勢,已能夠了解不同國家對於遊艇的喜好度亦有不同,已向
嘉鴻公司幫忙協助這方面的相關資料的收集。


4.老師傅的貢獻:會中有提到老師傅對台灣遊艇界的貢獻極大,這部份也請求嘉鴻公司提供相關資訊。


5.台灣遊艇的整合力:
整合力這項優勢在台灣遊艇領域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會議中亦不斷的提到,已向嘉鴻公司表明這方面資料的不足。


6.設計在台灣遊艇中的應用:上次開會時,兩位專家有提到台灣目前的遊艇造型多仰賴國外設計師,那台灣設計力在遊艇的應用,是否有加值的作用?


7.其他資料:
以上是我個人目前的疑問,是否有我尚未注意到的部份,或是相關台灣遊艇的新資訊還希望貴公司可以不吝指教極提供寶貴意見。


8.遊艇造船廠的參觀:
希望能夠申請參觀造船廠,這樣對於整個造船的流程能有更詳細的了解,包括遊艇組裝的概念及製作程序。

龔小姐說明台灣遊艇產業目前的設計力主要在於整合力以及船艙內的室內設計部份,而遊艇的外觀主要是由國外的設計師來執行,並同意我們擇日到遊艇工廠參觀,預計參觀日期為2010年1月22日。

  訪談對象的選擇,由於不能夠以單一廠商或品牌做訪談,因此把訪談對象改為財團法人聯合船舶設計發展中心黃正利執行長,希望能夠藉由客觀的角度分析台灣遊艇的現況及台灣遊艇的優勢。

  片頭採用實景拍攝的手法已列入考量當中,但仍會以之後的風格呈現作調整,希望力求呈現出遊艇材質的精緻度。

  對於整合力及各項相關台灣遊艇產業的資料需等參觀遊艇工廠後方能做進一步的發想,不過主軸除了介紹台灣遊艇的過去、現況以及未來發展的可能性之外,同時也會針對設計力對產業的加值這部分做強調。

台創影片徵選-水呦,玩水去!企劃說明


1-1緣起

台灣的自行車品牌以及筆記型電腦揚名國際,而卻鮮少人提及台灣這遊艇王國的美名。這個以外銷出口為主的產業,再台灣已累積三十年以上的造船經驗,目前在世界的排名第五,根據聯合船舶設計發展中心USDDC統計,2008年我國遊艇出口產值及單價再創高峰,成長率亦有不錯之表現。根據美國在台協會(AIT)高雄分處調查報告,台灣生產的遊艇有49%銷往美國,26%銷往歐洲。尤其台灣本土遊艇娛樂風氣並不盛行,加上政府的各種政策限制下,台灣遊艇能靠外銷而立足於世界乃國人的驕傲。不過在經濟部和地方政府在高雄地區陸續完成下水設施和遊艇產業專區的規劃,未來應能夠帶動台灣相關產業之發展。

翻開台灣遊艇的發展史,台灣遊艇於1960年代美軍駐台人員的引進,在淡水河畔設計建造,初期多以生產帆船為主,為台灣遊艇產業寫下序章。然而在1972年至1978年間台灣遊艇業成長快速,原本前景一片大好卻由於台幣升值、工資提高連帶使得外銷金額逐漸下滑,使得台灣遊艇產業一度低迷。不過藉著產業轉型、分散市場等策略,靠著接單製作高級遊艇以及客製化的行銷方式與市場區隔,台灣的遊艇產業得以擁有一片天地。

1-2故事大綱

遊艇產業給人一種尊貴奢華的聯想,尤其遊艇本身屬於現代科技產業,在台灣的歷史不過四、五十年左右,希望能夠與台灣早期環境背景相結合的想法下,由眷村孩童追逐紙船揭開動畫的序幕,透過紙船樸實的印象與遊艇之華麗印象的產生的衝突,傳達出在高貴華麗的外表下,台灣人仍然保有的那份純樸以及堅持把夢想做大的企圖心。在溝渠邊追逐紙船的孩童們則象徵著在這領域中愈挫愈勇的造船工廠,同時在畫面的空白處敘述著遊艇王國草創之初的記載。

隨著畫面的轉動,遊艇取代了紙船,而孩童也由成人取代,而會議桌上的討論取代了追逐的動作,唯一不變得是同樣朝著夢想前進。接著呈現的是台灣遊艇尺寸的演進輔以年表讓觀眾了解台灣遊艇的尺寸逐年遞增,除了加註年表之外,產品的高質感亦反映在其價格上,故價格亦會附註在旁。在遊艇內部的場景中,透過液晶電視的畫面,播放著訪談對象-嘉鴻遊艇執行長呂佳揚先生,希望藉由執行長的口述說明台灣遊艇發展的現況。

接著動畫進入的是台灣遊艇高級化的部份,在了解台灣遊艇產業的製程及材料與其他國家的遊艇產業的相異之處後,用插畫形式表現,以動畫呈現出拼裝的方式,配合中英文材質的解說表現出工程圖的風格。

在客製化的表現上,則會以不同文化、不同人種而對遊艇的造型及內裝亦會有不同的喜好,故會針對不同的船型色彩配合不同國家的人種表達出台灣遊艇在客制化方面的成就。

接著則進入到未來展望的部份,未來在遊艇的發展趨勢上,除了客製化、高質感化之外,大型遊艇的建造也是未來的趨勢所在。為了凸顯MIT的高科技,未來可望能夠跟台灣IT產業結合,讓遊艇擁有智慧型的科技。而舒適度的追求亦是遊艇業一項重要課題,以赤腳行走於水面的視覺傳達平穩舒適的概念。而近幾年所熱門的綠能科技也將是未來的指標,台灣遊艇業大廠嘉鴻集團所研發的太陽能遊艇勢必是未來趨勢。除此之外,台灣四週環海,但遊艇在台灣卻未能成功發展,故打造台灣為名符其實的遊艇王國乃是遊艇產業最大的願景所在。

1-3風格呈現

以手繪風格介紹台灣遊艇的現況。

以音樂mv的形式結合手繪及影像合成,配合鏡頭的旋轉呈現具視覺感的短片。

1-4分鏡

1.夕陽十分的路旁小溪

2.鏡頭拉近,一艘紙船漂過

3.幾個小男孩追著溪裡的紙船跑,畫面空白處敘述台灣遊艇歷史

4.紙船向前飄行

5.取代紙船的遊艇從小溪場景變成了大海,空白處描述台灣遊艇現今的成就

6.會議中討論開發中的遊艇,白板上是關於遊艇的外型

7.以向量式繪圖輔以流暢的動態表現來呈現概念

8.以向量式繪圖輔以流暢的動態表現來呈現概念

9.台灣遊艇的製造技術隨著時代而精進,表現遊艇的尺寸逐年遞增

10.遊艇艙內描繪,液晶電視播放訪談對象-呂佳揚執行長的談話

11.呈現臺灣遊艇高級化的部份,以中英文介紹台灣遊艇的製造技術以及材質

12.台灣遊艇客製化部分的表現,以不同色彩的遊艇搭配不同顏色的人偶來比喻

13.同樣以視覺概念的方式呈現臺灣遊艇航向未來的概念

14.未來台灣遊艇的發展趨勢,除了大型化之外也可結合台灣的IT產業,打造智慧科技遊艇。並以腳部行走於水面象徵遊艇的舒適度及平穩度

15.遊艇緩緩駛向前方

16.鏡頭拉遠、拉高,短片結束



2010年1月3日 星期日

2010-0103南港展覽館-客家特色商品國際展

第一屆客家特色商品國際展於20091226201013於台北世貿南港展覽館展出,由於正逢元旦假期也湧入了大量人潮參觀。我是於12前往參觀,路線上與之前到台創差不多(因為是隔壁站),這次的展覽計有客家魅力形象館、輔導成果區、創意設計區、客家時尚精品暨特色商品推廣區、客家美食區以及每日安排不同主題的文創論壇區、DIY體驗區以及舞台區等。其實在逛完整個展覽區之後,大致可將這次的展覽分成三大類,包含設計類、商品類以及美食類,而以美食類的展覽區人潮最多,其次為商品類,設計類則為人數最少的區域。


設計類區域所展示的是2009年3月至5月間所舉辦的「2009好客商品創意設計比賽」從中評選出來的作品,分成「好客T桖組」、「好客禮品組」、「好客花布組」及「桐花迎客組」四大主題。以在學學生或是設計工作室的眼光重新詮釋客家文化,不管創作者是否為客家族群,都將客家語彙融入其創作之中,而這便是我所要學習的地方。


好客T桖組


金獎 傳統與現代邂逅在桐花季 鍾全斌

 


銀獎 快來 筷來 駱毓芬


好客花布組


金獎 客家服飾采風迎賓花布-紙娃娃系列 林娟娟


銀獎 影花樹 林奕秀


桐花迎客組


金獎 桐花蛋 陳韋憲


銀獎 Flower Suspended花‧凝 陳為平


而商品類的部份主要展示的是174件由行政院客委會遴選出來的產品,包含食品、生活用品、工藝禮品三大類,透過協助產品製程及包裝設計改良、行銷策略輔導,以客家人文故事提昇商品附加價值,讓產品及生產公司得以增加市場競爭力,而在展場中同時擺放有改造前的產品形象照片與改造後的實際產品作對照。除了由客委會輔導的產品之外,商品類也包含了以客家文化為元素的各項特色產品亦加入本次的展覽中,而裡頭不乏結構新穎或是設計美觀的包裝可以學習。


至於美食類則不外乎為客家美食,而此區總是吸引大批人潮,尤其到了用餐時間,各個攤位接大排長龍。有參觀民眾甚至是衝著美食來的。

總觀此次展覽,是一個讓非客家族群的民眾認識客家文化的途徑,甚至是客家人也能夠從這次的展覽當中更深刻的體驗客家精神。從入口處的魅力形象館當中介紹了台灣各地的客家聚落的文化特色,以「豐」、「美」、「藝」、「遊」四個字分別介紹客家族群的作物農耕、服飾文化、雕塑工藝以及景點遊樂,到文創論壇以及DIY體驗區,不僅可以從專家的討論中發現到客家文化發展的契機與機會,更可以讓小朋友實際參與體驗客家文藝及美食製作。

從產品、美食、論壇到實際DIY讓民眾無需遠走客家鄉鎮便能體驗道地的客家文化,期盼此展覽能夠實現每年定期舉辦的願景,當然決定權除了在政府政策及民眾反應之外,展覽內容本身才是重點所在,如何讓每一屆的展覽品能夠產生差異性並且發掘更多有趣的客家文化商品我想才是決定展覽與否的關鍵。



【延伸閱讀】-2009第一屆客家特色商品國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