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 好親近> 二、出遊
<客家 好親近> 四、招待
苗栗陶瓷博物館
苗栗縣是個非常純樸的山城,現有居民約七成是客家人,苗栗縣居民基本上以農﹑牧業為主,但因苗栗縣擁有全台最優的陶土,而造就了苗栗的百年陶瓷文化;而苗栗公館鄉更稱為酒甕之鄉。
本旅客服務映象園區將以陶瓷博物館為主軸,並有風味絕佳的美食、農特產品,純蠶絲製品‧‧‧搭配推出一系列苗栗山城知性之旅。園區附設大型餐廳,停車場廣大,可停泊遊覽車,各型自用車‧
五穀文化村
五穀文化村以宣揚客家人「尊重萬物,感謝五穀」的精神為主,是一個多功能綜合性休閒觀光窗口。為保留傳統陶藝、結合產業、文化資源,同時也為遊客提供「好 客、好農村、好陶瓷」能兼具展示、教育、典藏的功能,另外還設置了陶藝教室提供親子玩陶及各種傳統竹藝、木片、菜包、擂茶、手工餅乾、陶瓷彩繪…等套裝 DIY項目。
黃金小鎮
公館鄉位於苗栗縣中央偏西,介於八角崠山脈和後龍溪之間,每年到了農忙時期,田野間的稻穗呈現一片片黃橙橙,當金黃色的夕陽照耀著大地,更顯美麗;到了五 六七月,台六線路旁的阿勃勒樹(俗稱「黃金雨」)盛開枝頭一片燦爛金黃,花落時,滿地濱紛,浪漫而令人驚豔,因此打響了「黃金小鎮」的名聲。
黃金小鎮成功的運用巧思及創意由傳統農業產銷轉型為休閒觀光農園,值得民眾安排一天的行程到黃金小鎮一遊。
客陶窯
陶窯文化是苗陶人的根源,柴燒陶藝之美緊緊扣住苗陶人的心靈。柴燒落灰的結晶、火痕、窯變,有著一股深沉凝斂的蒼古之美。由傳統至創新的文化氛圍中,客陶窯的誕生是苗陶人的福份。客陶窯文化園區的建構是苗陶人的新希望與新舞台。
由 苗栗縣陶藝協會主導營建的「客陶窯」,是由苗栗縣陶藝協會向行政院客家委員會「94年創新育成計畫」專案經費補助興建,在確定以最傳統「登窯」形式呈現 後,苗栗縣陶藝協會發動大批中青代陶師向老窯師們討教細節,經過一再採訪及返復核對,號稱有史以來的第一張登窯建築工程圖終於完成,除了正確地標示窯身長 寬,連該用多少塊磚,都算得精確無比,讓老窯師都自嘆弗如。
『客陶窯文化園區』的建構是結合文化、藝術、教育、社造、休憩、旅遊、等多功 能之地方傳統陶業發展中心,為謀求園區設施及營運之永續經營與增進執行績效,透過本會之經營理念與效率導向的投入,結合中央部會資源以振興客家庄傳統產業 文化,進而帶動地方產業發展及區域邊際效益。並以地方特有的客家人文精神、空間、產業等資源為基礎,建立一個自主的、永續的、富地方特色及生命力的地方文 化環境,提昇整體空間環境品質的目的,促進地方繁榮與發展。
圖片文章來源:苗栗縣政府
【延伸閱讀】- 苗栗縣政府
想要成功地行銷城鄉、都市,社區意識可謂相當重要的一環,當居民對自己所居住的地方產生認同感進而對自己所居住的地方產生了情感,便有助於地方產業的發展並且活絡地方文化及藝術。因此透過網路找到了關於社區意識與客家文化的一小篇文章與大家分享:
各種形式的客家文化節,近十年來,在臺灣各縣市鄉鎮如雨後春筍般舉辦著。然而我思考著,我們如何才能使客家居民,在活動中所展現的生命力源源不絕呢?
我認為,關鍵就在於『社區意識』。
湖口老街發新芽
我們剝開這些客家文化節人潮洶湧、熱鬧非凡的表層後,看到的底層是各級政府文化單位的經費支應與隨人潮而來的商機,湖口老街就是一個十分典型的例子。
新竹縣紅毛港溪上游有個老市鎮,舊名大湖口街,後因中游新市鎮崛起而沒落,乃改稱湖口老街。雖然建築未及百年,但是風格獨特且保留完整,又承載了兩 百多年來客家在北臺灣拓墾、定居及經商的歷史,因此頗受注目。中央政府於是投入預算整修老街,並於民國八十九年(西元二○○○年)完成第一期工程。
為了慶祝「老街活化」,居民舉辦「龍騰花鼓老街情」活動,由在地團隊「大窩口工作室」企劃,行政院文建會、新竹縣政府、新竹縣議會及湖口鄉公所支應 經費,活動內容包含老街三元宮三官大帝水官聖誕千秋祭典、土地公聖誕祭典、老街巡禮、老街文物展及客家食福,是臺灣十分典型且具獨特意義的客家文化節活 動。
廟會是社區活力的動能
所謂典型,指的是活動受到政府機構經費的支持、吸引大批外地人潮、嘉年華式活動;所謂獨特意義,指的是活動配合社區年度生活脈動──社區主祀神祭典,社區居民非商業性主動參與。而後者這一獨特的意義,正是本文的重點:『社區意識』。
傳統社區生活其實有其自身的脈動,信仰三官大帝的湖口老街周邊社區,依據天官、地官及水官的誕辰,於每年上元(元月十五日)、中元(七月十五日)及 下元(十月十五日),以輪值的方式動員社區內的人力與物力,規律地請求神明賜福、消災及解厄。再加上正月的媽祖進香與遊庄,以及八月初一的慶讚中元,使得 社區居民組成一道相當密實的人際網絡,也因此週而復始地強化了社區意識。
政府扮演喚醒者角色
社區意識在臺灣其實歷史悠久,我們從各社區主廟建築樂捐名單的石碑上,就可以清楚地解讀出來;然而國家統治權力日漸高漲之後,伴隨著商品經濟對傳統 社區的衝擊,社區意識便逐漸沒落。於是社區失去了對其自身的反思能力,最終反而需要國家機器扮演喚醒者的角色。雖然十分弔詭,卻也是有些無奈的事實。
近十餘年來文建會所推動所謂「社區總體營造」概念及計畫,可謂恰如其分地扮演了喚醒者的角色,我們也確實看到了各式各樣以社區為關懷的團隊出現,藉由政府預算之支應,舉辦了許多文化節活動。
結合社區的生命力
然而,社區意識是否真的已經覺醒?一旦政府預算停止支應之後,還有多少社區團隊能繼續運作?社區還有能力繼續舉辦這些所謂「客家文化節」之類的活動嗎?以作者的觀察,情況其實並不樂觀。那麼,客家文化傳承活動的下一步要何去何從呢?
對傳統社區而言,客家文化節應該與廟會密切的結合,與社區本身的脈動合而為一;社區團隊也應該與傳統的人群結合方式合流。透過社區已經存在的人際關 係網絡,自然可以動員到足夠的人力、物力、與財力。如此,一方面可以將政府預算更合理地使用,一方面更可以做社區意識覺醒。歸結來看,就回到社區生活本身 的脈動吧!
總之,當政治與商業強大的力量善盡其「產婆」的本份之後,社區才會真正出現一種自我省思的意識、群體自發性動員行為,與凝聚文化的力量,這才是社區 源源不絕的生命力之所繫。(編按:本文所謂「客家文化節」泛指臺灣各個客家社區或社團,以「客家文化」之類主題,所舉辦的節慶活動。)
(摘錄自客家通訊2002年11月號 / 作者:羅烈師‧大窩口工作室 )
《台灣客家地圖》是台灣第一本最系統、最全面的客家通論。書中由客家人從那來,如何在口灣落地生根,如何與其他族群融合,與其他族群的文化差異,一直到他們所面臨的當代挑戰,都有精闢的分析。
客家族群的分布廣闊,各有系統,通論性的專書寫作不易,故目前尚無一本受肯定的客家通論。但無是為了鄉土教育的需要,或滿足社會大眾尋根與知識的興趣,我們都應該有一本可讀性高,並結合地圖與影像的客家通論,《台灣客家地圖》一書正填補了此一空白。
過去,關於客家研究的書籍,往往在強調「客家本色」的同時,將客家本質化為鐵板一塊,或在反污名的企圖下,將客家建構為另一種沙文主義。但本書作者有意識 地避開這種迷思,以多元的角度舖陳出色彩繽粉的客家圖像,讓我對本書兩位年輕作者的企圖和用心深為感動。─徐正光(行政院客家事務委員會籌備處主任)
本書是歷史與語言研究者合作的成果。讓我們可以在台灣各區域內,看到客家人建立新家園的努力。作者除豐富的田野調查外,也利用相當多的學術研究成果,因此在輕鬆的閱讀中,也可窺見嚴謹的客家研究。─溫振華(師範大學人文教育中心主任)
這是一本全方位解說「客家」的書。身為客家人的作者,以長年田野、勤讀文獻的學術背景,融知識體系與眾多實例於一爐,為我們呈現多采多姿的客家世界。無論 「客」與「非客」,本書可以讓讀者瞭解客家、破除定見,與生活印證,而且還好讀、易讀,讀得有趣味。─詹素娟(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助研究員)
客家人是台灣第二大族群,長期以來一直處於弱勢的地位,尤其以母語文化「客語」的使用情況最為嚴重。在文化上,備受主流優勢文化擠壓而屈居邊陲地帶,隱晦不彰,語言傳承面臨極其嚴峻的挑戰。
語言不止是人們彼此溝通的工具,對族群而言,是文化傳統的基礎與標誌,更是生活社會的共同符碼。近十餘年,客家有識之士自覺自救,各級政府投入資源扶持挹助,經過多方努力,而使衰頹趨勢稍有緩和。
客委會自2005年開始推出客語能力認證,三年來,總計舉辦過3次初級及1次中級暨中高級考試,共有23,408人合格,獲得鄉親的回響,更建立客語文字化的里程碑,蔚成民眾學習客語的方式。在執行策略上,包括傳播媒體的「客家電視」,學校教育的「客語生活學校」及語文競賽等,都發揮了鼓勵作用。
縱然公權力的介入發揮了功能,但語言的基本條件仍然應該是家庭生活,以及堅持文化傳承的「家教」。為了增加家庭說客語的自信,也企盼在家庭中落實客語基本教育,行政院客委會辦理了首屆「客語家庭」活動。
這次客語家庭要鼓勵的對象,是家庭成員有兩代以上直系血親,通過客語認證考試,或有半數以上成員通過客語認證的家庭。本屆全台共有651個家庭通過審查,分為北、中、南、東四區接受公開表揚。
值 得注意的,所謂客語家庭的表揚,旨在長期耕耘之下,基層客家民眾以家為單位,自動自發落實客語教育於生活之中,也就是說:客語能在家庭中完整紮根的依據, 應是「祖傳父→父傳子(女)→子傳孫」的親子關連,自然而然地出現在日常生活當中的母語教學,足以為社會各界的楷模,而非只建立於參加「認證」人數的多寡 或家庭成員通過「認證」的比例。在感覺上,他們只是肯站出來參與考試的一群人而已,並非由下而上的實際母語傳承及應用的推手,真正「客語家庭」的認定、查訪不該如此簡略。
再說整個表揚大會,再三強調「客語薪傳、家庭同心」的決心,我們實際觀察發現:領取獎座之後的現場,這些「客語家庭」成員之間,亦缺少客家話對話及互動的可能,他們應當扮演的「示範」角色,坦白說並沒有多少代表性。
至於「客語家庭」形成之後,應當如何輔導其成長,如何宣揚其文化傳承的「事蹟」產生社會影響力?都應當有一套制度來追蹤、來持續推動,絕非形式上辦場表揚大會就結束了。
因此,面對客語難免滅絕的警訊,說客家話、教客家話對客家子弟當然是很重要的關鍵所在,作為最高行政單位的客委會責無旁貸,在辦理推展客語永續傳承計畫的過程中,除現行各項客語教育及推廣措施之外,應在現今環境下,從基層家庭做起,引導客語在生活中自然呈現出來,並讓豐富的客家文化能夠被完整地保存,進而促使客家進入台灣社會主流的力量,能夠開花結果。
【延伸閱讀】- 屏東教育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學術交流部落格
作品都帶有相當強烈的個人風格,像是榮獲2005年台灣原創音樂大獎母語歌曲創作比賽冠軍的歌曲「承認」,歌詞中試圖表述自己內心的真實獨白,那種 矛盾不安的情緒在雅君的歌聲中揮灑的淋漓盡致,即使聽完數十遍之後也不會厭倦,因此能在眾多的優秀音樂創作者之中奪得評審團的肯定。
2003年獲HIPHAK唸歌街舞大賽創作組--亞軍(作品:不關我的事)
2004年獲第一屆客家流行歌曲創作比賽--冠軍(作品:麼介錯了)
2005年獲台灣原創音樂大獎--母語歌曲創作比賽(客語組)--冠軍(作品:承認)
2006年獲台灣原創音樂大獎--母語歌曲創作比賽(客語組)--佳作(拚命的甘苦)
2009年獲台灣原創流行音樂大獎--客語組--貳獎(存在)。
2009年發行首張個人創作專輯,5月與歐開合唱團赴美加參與2009北美地區台灣傳統週巡迴演出。
第一屆客家特色商品國際展於
設計類區域所展示的是2009年3月至5月間所舉辦的「2009好客商品創意設計比賽」從中評選出來的作品,分成「好客T桖組」、「好客禮品組」、「好客花布組」及「桐花迎客組」四大主題。以在學學生或是設計工作室的眼光重新詮釋客家文化,不管創作者是否為客家族群,都將客家語彙融入其創作之中,而這便是我所要學習的地方。
好客T桖組
好客花布組
金獎 客家服飾采風迎賓花布-紙娃娃系列 林娟娟
桐花迎客組
金獎 桐花蛋 陳韋憲
銀獎 Flower Suspended花‧凝 陳為平
而商品類的部份主要展示的是174件由行政院客委會遴選出來的產品,包含食品、生活用品、工藝禮品三大類,透過協助產品製程及包裝設計改良、行銷策略輔導,以客家人文故事提昇商品附加價值,讓產品及生產公司得以增加市場競爭力,而在展場中同時擺放有改造前的產品形象照片與改造後的實際產品作對照。除了由客委會輔導的產品之外,商品類也包含了以客家文化為元素的各項特色產品亦加入本次的展覽中,而裡頭不乏結構新穎或是設計美觀的包裝可以學習。
至於美食類則不外乎為客家美食,而此區總是吸引大批人潮,尤其到了用餐時間,各個攤位接大排長龍。有參觀民眾甚至是衝著美食來的。
總觀此次展覽,是一個讓非客家族群的民眾認識客家文化的途徑,甚至是客家人也能夠從這次的展覽當中更深刻的體驗客家精神。從入口處的魅力形象館當中介紹了台灣各地的客家聚落的文化特色,以「豐」、「美」、「藝」、「遊」四個字分別介紹客家族群的作物農耕、服飾文化、雕塑工藝以及景點遊樂,到文創論壇以及DIY體驗區,不僅可以從專家的討論中發現到客家文化發展的契機與機會,更可以讓小朋友實際參與體驗客家文藝及美食製作。
從產品、美食、論壇到實際DIY讓民眾無需遠走客家鄉鎮便能體驗道地的客家文化,期盼此展覽能夠實現每年定期舉辦的願景,當然決定權除了在政府政策及民眾反應之外,展覽內容本身才是重點所在,如何讓每一屆的展覽品能夠產生差異性並且發掘更多有趣的客家文化商品我想才是決定展覽與否的關鍵。
【延伸閱讀】-2009第一屆客家特色商品國際展